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3 10:38
后趙建武四年金銅佛坐像
此尊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的金銅佛坐像,是中國目前為止,有正確銘文的第一尊雕像。雖其銘文筆勢略帶微弱,有后人偽刻之說,但至今學界探討上,已排除此點疑 問性。據矢代幸雄氏之文,知此尊像于1938年發現于中國,不久即歸于巴黎盧氏。其后不知如何經手轉至布蘭達吉氏手中,然今已為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所藏.
若以時代論,此歷經中、法、美流傳的尊像,雖較前二尊晚些,但在整個中國佛像雕塑史上,其位置之重要是絕無任何一尊可以取代的。一是判定中國初期許多無銘 文金銅像、石佛、陶佛、摩崖佛等造像上,唯一可作對比參證劃出時代前后的定點范例;二是佛雕塑史上,與其后恰差百年的南方劉宋元嘉十四銘金銅佛正相對應, 劃出中國“佛像南北”風格論上的北方代表起點之作。此劃時代意義,正如書法史上的“南帖北碑”、山水書上“南北二派”的永遠不移地位。其銘文即:
建武四年。歲在 戊戌。八月川日 比丘竺口口口 慕道德口口口(中間兩行不明)及三口口口口 生口口口
此尊與前二尊像,在式樣上諸多殊異,可說已失犍陀羅風味,走向中國式的造作表現。
頭 部,額際寬平,往下顎漸削,是屬犍陀羅系但已有變異。眼瞼刻劃明顯,長長彎月如柳眉狀配以杏仁形眼,是中國人相理念的追求表現。然彎月柳眉直達鼻根這點, 卻是希臘遺留犍陀羅系上的特征,但杏仁眼上所飄溢的奇異神色,似乎不常見于中國。鼻身肉及顏面上厚實帶圓滑平整的處理,卻是中國式表現。不管什么地說,還 是深凹、寬厚、后長人中最為我們所熟悉,是國人所謂的古相作例。
雕像中重視人中,雖也為犍陀羅所擁有,但多伴濃胡,而希臘的,在人中尾與上唇處,是較上 揚。然此尊卻無,況也難以見到如此尊幾達鼻長之半的比例。然而在更早的漢代長信銘宮燈女及始皇陵女子坐俑,都可見此人中特征,尤以后者為甚??傊?,此人中 帶有強烈的人間理想的追求。
頭上有一大肉髻及一舍利孔,這脫離不了犍陀羅系。然最改變之處,卻是肉髻上的發紋處理;完全異于前二尊的西方式曲線波浪狀造作,代之而起的是東方式中國上 所特有的,即平行且直順的細線發紋。然在處理上又過分強調寫實性這點,又是承犍陀羅系統,與中國承千年書畫同源,重細致高雅且蘊藏內涵表現于外的獨特形式 流麗線美理念,是全然不同的。
胴部,整體略呈短胖,屬較不成熟作像。衣襞寬大,以胸為中心成一如漏斗之狀的U字形拋物線面滿全身。此以正中對稱又平行理念表現作的通肩式衣紋,是中國化 表現的完成;又是上無一飾物的凈化極致美,更是不同于前二尊繁復多變理念的裝身表現。再者衣襞末端,已失去重疊交叉狀與角蹄狀造作,而以直線折疊狀作結 束。尤以衣紋所造成的整體量塊比重感,不僅是其后劉宋元嘉十四年銘的類似于此尊,而且更可追溯至長信銘宮燈女上的異曲同工之妙。尤以兩者在肩部滑至手臂處 的大塊量衣紋表現作簡直雷同。
后趙建武四年金銅佛坐像
四肢,兩 手以禪定印勢整齊疊于前。膝部無衣紋,然其上衣角邊、最末邊緣皆無微不至地雕出。此正如松原氏所指摘的,是同于長信銘的宮女的手法。然此表現不正是講明中 國造像重直線作為衣紋,以顯示內部肉體量塊生命上厚實、挺勁、流動之感,而異于重肉體生命躍動、生氣的西方曲線嗎!
綜之,此尊像在式樣上的特點,為誕生與西方波浪式全然相異的東方平直式衣紋。前者曲線給予人躍動、活力、奔放的視覺美,令人有生氣壯闊奔馳于前的接近感; 后者直線給人端莊、靜謐、內秀的視覺美,令人有遠望凝視融于其內的距離感。且由此衣紋線勢上的不同,造成整個造像生命的迥異,同時也潛藏東方自古不同的文 化理念。此點關鍵性差別,是研究中國佛像雕塑,甚至東西美術交涉史上,不能不觸及與深思的。然而其東方式的內涵,可能是當今最令人深究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