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3 09:24
無像崇拜的原始佛教藝術
在釋迦牟尼入滅200年,即公元三世紀。阿育王王朝統一了大部分印度,據說在他討伐羯陵時,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同時在這一戰爭中有太多的人死去。強烈的血腥氣使這一帝王從勝利的喜悅中清醒,為自己的殘暴而奧悔,意識到只有對人心的征服才是對人的真正征服。誠服于釋迦牟尼的偉大力量,最后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他廣尋佛跡,豎立石柱,俗稱“阿育王柱”,廣建佛塔,佛教在他的推廣下,得到了極大的傳播,這也是佛教藝術第一次如些大規模地用來宣傳佛教,有了統治階級的主動參與,佛教藝術也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而廣傳四方。
阿育王在佛陀曾去過的地方豎立石柱,其中最著名的是佛陀初轉法輪所在的鹿野苑的“薩爾納特石柱”。石柱分為三層,下層是倒置的蓮花,中間層是帶有神獸和法輪的圓盤,上層是四只作吼狀、面朝四方的連體雄獅。在古印度,佛陀的教誨被當作“獅子吼”,阿育王所造的這一雄獅雕刻,其實就是佛陀的代表,雄獅精神抖擻,肌肉強勁,傲視四方,仿佛是有雄霸天下之勢。而在早期的佛教記載中,釋伽牟尼只是一個自悟又能悟他的修行人,這與這件作品所表達出的雄霸天下之心并不吻合,可見,在當時,佛陀已被世人披上神靈的外表。
阿育王還建造了用來存放舍利的石塔,這種石塔叫舍利塔,在古印度,舍利塔被視為神圣的地方,據說,阿育王建造了八萬四千個舍利塔,把原本分成八份的舍利取出,分別置于舍利塔內收藏。
在佛教的早期,“如來是身,不可造作”是佛教藝術的原則,但是藝術家們還是發輝了他們的豐富想像力,用菩提樹、法輪、佛足印等寓意佛陀的存在。不過也僅此而己。在整個孔雀王朝,佛陀尤如一個隱形人,他的形象在世人的眼前消失,而他的精神卻在信徒的心中呈現。盡管這一時期還沒有佛像,但是對釋迦牟尼視若神靈的崇拜心理必然會推佛教偶像化的進度。
彩繪釋迦牟尼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