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2 14:36
佛教本無特意建立美學,
但在修行的過程中,
卻若合符節地與審美過程相似;
外在的聲色本不關己,山是山而水是水,
執色者泥色。
中國佛教本承接自印度佛教,在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到中國。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傳、生靈涂炭的時代,但也是中國文化第二個最燦爛時代的前夕。儒、釋、道三家在魏晉南北朝時造就了中國文化的高峰,三家的思想文化匯集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也長期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內涵。
佛教源于釋迦牟尼佛,由于面對人類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苦,而尋求解脫之道,所以講“緣起性空”、“四諦”、“十二因緣”、“中道實相”,認為有情世界的一切生成法皆是虛幻不實的,都有成、住、壞、空。人,由于自我的有執妄想,故不能趣向菩提、實證涅槃;惟有超越五蘊六塵的束縛,內息心中的三毒,才能走向覺悟之路。
由此可知,這種向內心自省、體會生命無??嗫盏乃伎?,本不與“美”的本質相應?,F實世界的動人美感,以佛教來說屬于“色”塵,萬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如《佛說無常經》所說:“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边@種虛幻不實的器世間,也如夢幻泡影一般,如露、亦如電,所以說“色即是空”;“美”,當然也不例外。在這里,佛教對現實美感的態度顯然是否定的,但是當我們見到歷代石窟所遺留下來的佛像雕塑、繪畫及佛教建筑,不禁讓我們興起異樣的迷思與矛盾,這些藝術性的美感不也是“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如熱時焰,如聲呼響,如空中月,如水聚沫?!?引自《維摩詰所說經》)一樣地虛幻不實嗎?
佛教從“緣起論”揭示事物虛妄不實的本質,但也同時指出事物在現象界是存在而有的事實,也就是所謂的“妙有”。此一辯證的論點,在佛教典籍中不斷反覆地論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笔挛锾摶貌粚嵞耸且驗橄鄬τ谑挛锏拇嬖?,如果連事物的存在也抹殺,當然也無從說事物虛幻不實的本質。相足以表法,若相不存在了,則法無從說起。因此,佛教對藝術的看法則顯然可見,破美之有而說美之空,雖然比執美為高明,但佛教對說美之空也同樣要加以舍棄,否則必陷于“滯空”的迷執,與執“有”是同樣愚妄的。因此,對“非美”的否定,實質上恰恰是對美的肯定,如《金剛經》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睂盏拿詧膛c對有的迷執,都像是眼中幻翳一樣的無明之見,《中論》也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边@種破除“我執、法執”之后,進一步不執著于空的境界,無形中形成了佛教特殊的美學觀,也就是無美之美,無相而有相,心融萬有,達到審象于凈心,從藝術的虛幻辨證中尋得藝術的清涼佛土。所以,佛像雕塑、繪畫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光明而自嚴。佛經中對佛國凈土美好事物的描寫“七寶為池”、“黃金為地”,無言而有言,從而產生了大量文字典麗的佛教文學。從破美的執持中建構美學與藝術,在虛幻的消解中透析事物的本質,讓人類在苦難中得以對生命有所期待與依靠。
《青原惟信禪師語錄》中有一段話,不斷地為美學家所引用: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佛教本無特意建立美學,但在修行的過程中,卻若合符節地與審美過程相似;外在的聲色本不關己,山是山而水是水,執色者泥色。人生的道路總是如此,或執有為無,不知其然而然,“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尋覓之處略無痕跡,當驀然回首,卻覺今是而昨非。不為物役,不以己非,山非山而水非水。一旦峰回路轉,通透實相,直觀返照,一切平常無奇,但卻深沉不已,這種生命的大美,直透理趣,非有徹悟者不能言傳。
美之為美,有其客觀的存在,不滯于美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超越美而直探美的實相,與直接面對美的表象,其內涵意義自不可以道里計。因此,我們知道,佛教對美的態度是在不斷的超越中肯定美的存在,這種不以表相之美為美,不滯于美的思考,也說明了佛教對美的積極態度。所以歷代心慕佛陀,造像歌頌,莊嚴道場者不可勝數,“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謝靈運《佛影銘》對廬山慧遠所造佛像說:“摹擬遺量,寄托青彩,豈唯形像也篤,故亦傳心者極矣?!薄陡呱畟鳌罚骸笆ト酥Y靈妙以應物,體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像以傳真?!狈鸾趟囆g最初固然是弘法所需,但亦是心之反射,當我們見到佛像雕塑中所顯現出來的沈穆靜寂、慈悲安詳的法相,無形中也將我們的心境帶入了深沉無邊的寂然無為,身心即時得到安頓,體會到佛陀的慈悲,塵緣息絕,菩提自生。
佛教由于義理的形態肯定了美,因此在其學說中不自覺地展現豐富的美學意蘊。佛法是心的藝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產生了“一切唯心造”的美學觀,進而從對“我”的思考,揭示出“物我玄會,內外同構”的審美態度。由于心融萬有,深刻影響了中國藝術的意境論;道不可言,故崇尚無言之美,另一方面,卻又不能離言,此不取亦不舍,造就“無言之言”、“無相之相”的超然境界?!安患床浑x”與“了無分別”,這種破除兩邊的中道觀,同時也含融了中國藝術創造意象渾融與整體直觀的美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