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21-06-02 09:30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因其豁達而受到眾比丘的贊賞。但是也有人嘲笑他,說他沒什么了不起的。
部分比丘聽了這種話,為須菩提抱不平,要去爭辯。須菩提勸他們:修道者要把嘲諷、毀謗、逆境、魔境看作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以依此消除業障,增強信心。再者,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雙方,無高無下,無凡無望,平等一相。辯解和爭論,是有勝負心,與真理相違的?!?/p>
須菩提通達空性,能隨順塵世,行大忍辱,可以對所有人都能做出無惱無爭。釋迦佛非常欣賞他的修證,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贊他已經證明了無諍三昧,是眾人中最第一的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回答說:“您老人家對我的贊揚,真不敢當。我決不會承認是眾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如果我有如此的念頭,說明我執還沒有斷除,終曰還耽擱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中。其實,舍利弗、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p>
須菩提
須菩提坐禪于靈鷲山石窟,一天忽感四大不調,身心極為疲倦。在重病的時候,他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起身體病苦的緣故,有些是以往的業報現前,有些是現生運緣的關系,用醫藥無法完全根治。唯有慈悲心,堅信因果,懺悔罪業,修行禪觀,從心無苦到身無苦。在接受了正念和禪觀后,他立刻感到身心放松,病也得以治愈。
把所有的利益和好處都給別人,所有的損失和失敗都由自己承擔,慈悲可以改變你所處的狀況。而才識、學問愈高的人,在態度上反倒愈謙遜,期望自己能出類拔萃,更上一層樓。正因如此,他們常常有著容人的風度和接受批評的豁達。作為修行人一定要慈悲、謙遜、隨順,如此才可以念念清凈,智慧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