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新聞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20-01-08 20:39
拈花一笑梵音起。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經歷數百年的演化,在南北朝迎來了在中國的第一個發展高潮。從這一時期的佛像可以窺視當代社會工藝水平、藝術追求與宗教信仰。由于歷史上多次滅佛的原因,南朝的佛像作品流傳于世者遠較北朝罕見。目前考古出土的南朝佛教藝術作品實物多集中發現于南朝時的重鎮--益州,即今成都及其附近地區。
2020年1月14日,成都博物館2020年特展——“映世菩提”特展將拉開帷幕,來自成都、青州、鄴城等地百余件獨具風格的佛教造像將集體亮相,演繹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浮圖萬象。本次展覽是迄今最全面展示四川南朝佛教造像整體面貌的一次展覽。
南朝時相對“偏安”的益州(成都),是我國南朝造像出土最多、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從清光緒八年至1954年,成都萬佛寺共發現了200多件石刻造像,1995年西安路出土9件南朝造像,2014年下同仁路出土百余件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石刻的空白。這也說明,成都地區對于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次展覽的重磅展品之一,是四川茂縣出土的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造像碑,這是四川地區現存有明確南朝紀年時代的最早佛教造像碑,正面彌勒佛及背面無量壽佛均內著僧祇衣,胸前系帶結,外披一層袈裟,下身著涅槃僧(裙)。這種雙領下垂、胸前系帶的佛衣樣式被稱作“褒衣博帶式”,是漢地自創的佛衣樣式。也是目前所見的最早有明確紀年的“褒衣博帶式”佛像。該種樣式在南朝興起,影響至北朝,發展至隋唐盛極一時,成為中國漢傳佛教中佛像的主要服裝,影響波及朝鮮半島和日本,對后世佛像衣著產生了深遠影響。上述現象足以說明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在佛教東傳及其漢化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藥師佛
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人不斷結合本土藝術,創造出一種既符合宗教典型、也兼容于中原社會審美價值觀的造像。魏晉南北朝,大多數的造像面容清秀、眉宇開朗、神態恬淡,展現出一種灑脫、飄逸的氣質,也是漢文化精神、漢民族特質的強化。
本次展覽中,將有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眾開放,例如成都萬佛寺出土的造像殘石座、成都下同仁路出土的菩薩立像等。策展團隊也希望借助這些展品,讓觀眾一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象。
公元六世紀初,佛教發展迎來高峰時期。梁武帝自稱為轉輪圣王,將阿育王信仰作為治國理念,效仿阿育王,親身弘揚佛法,阿育王信仰蔚然成風。但阿育王像在國內卻極為罕見,僅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323窟中偶有發現,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阿育王像實物全部集中于成都地區。本次展覽,將展出5件出土于成都西安路、萬佛寺、下同仁路等地的阿育王像(頭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除四川范圍內出土的造像外,還有來自江蘇南京、河北鄴城、山東青州等地的造像。觀眾可以通過與當時涼州、建康、青州、鄴城等地同時期佛造像的比較,了解南北佛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次展覽,將以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為載體,印證南北朝時期中國成都作為絲路重鎮和文化樞紐的重要歷史地位。本次展覽將于2020年1月14日在成都博物館一層特展廳正式啟幕,將持續至5月,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