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1vk3n"></td>
  •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標語
    聯系電話

    工藝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聯系人:任金鵬

    業務電話:18250514111

    聯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國家級木材加工區東方大道1142號

    工藝

    南北朝石造像的造型與風格

    發布時間:2019-09-02 17:16

    南北朝石造像的造型與風格


    南北朝被學界稱為“佛造像的容納與改造時代”。由于佛教雕塑藝術有一個由外來式樣到中國民族化的發展過程,以及社會動蕩等歷史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這個時期佛教造像的基本特點是“秀骨清像”。但又因時代之變遷,王朝之數度更替,統治階級重視程度不一,這一時期石造像的風格和造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別,總的來說可概括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南北朝早期的石造像。時間大體從北朝初建(公元42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93年)。從雕塑藝術來看,早期石造像仍受犍陀羅藝術和秣菟羅藝術的影響,不但面容體態因襲了印度人的形象,如高鼻通額、薄唇卷發等,而且衣服也顯然出自熱帶國度。一種為“通肩式”,薄衣貼體,隨著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線,領口處的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后,這顯然是犍陀羅的服飾,說明當時雕造佛像的人皆恪守印度造像規范。這一時期,以菩薩像居多。菩薩在頭冠上主要是花鬟huán,這是一般貴族、富人的花冠裝飾。此外還有發髻 jì冠、化佛冠,冠的兩旁裝飾有如翅膀的寶繒。此時,飛天造像尚少。飛天的裝飾也略顯簡單,一般為袒露上身,頭部不著冠,只作髻或發向向后梳弄,下著裙,露腳。在雕刻上,大都粗放豪邁。衣服的表現技法,有漢代流傳的陰線刻法;或有一道道凸起線條,猶如犍陀羅雕塑技法;或有直平階梯式刻法,好似秣菟羅的雕刻技法。

    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交腳彌勒造像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此像造于北魏延興六年(公元476年)。彌勒面頰豐腴fēngyú ,波狀發髻,大耳垂肩,通肩大衣。通身大背光,背光最內層為浮雕蓮瓣,中層為兩周圓光化佛,最外層裝飾一周跳躍不已、極富動感的火焰。這是一尊深受犍陀羅造像風尚影響而又融匯關中地方特色的造像杰作。

    美國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在其珍藏的中國佛教名寶中,有一尊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尹受國(造像主)為其亡父薦福所造的釋迦牟尼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太和十八年是中國佛教美術史上的轉折點,皇體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到北齊、北周初年(公元550年)。中國的石造像在早期基礎上發展推移,不再完美地像以前漢代傳統手法和犍陀羅或秣菟羅手法,已表現出明顯的中國化。佛和菩薩的面相,早一些時候是豐圓適中的,以后則由于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又顯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秀骨清像”中透露出中國魏晉以來土大夫的審美情趣。從服飾上看,除了仍然有前期的裝飾外,另外又發展出新的裝飾,比如佛像,則由袈裟式的偏衫,發展為方領下垂褒bāo衣博帶式的外衣,內著僧祇支,下身著裙,裙帶作結,裙帶有的一條下垂,一條甩到左腕上。又如菩薩像,除了舊有裝飾而外,又發展出了中國當時婦女流行的外面搭在臂上的帔帛。帔帛由兩肩下垂交叉于兩腿間,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顯露折角。頭著花瓣式冠或發髻冠。再如飛天的裝飾,則比佛、菩薩的裝飾簡單,一般著短襦rú ,不露腳,輕倩窈窕之態洋溢于形象之外。衣紋的表現手法,除保持舊有的陰線條與凸起的線條外,在犍陀羅基礎上新發展出直平階梯式的衣紋。同時,雕刻匠師們還吸取了印度秣菟羅式的凸起極密的線條,并在塑像上加一條泥條。

     

    筆者有幸在山東青島市博物館一睹東魏(公元534-550年)石雕丈八佛像。此像原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大佛跣足直立于圓形蓮臺上,下有方形底座。佛慈祥微笑,粗頸高挺,肩寬胸平,身體渾重而比例略短,著雙領下垂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較密,深透挺拔,衣裾垂疊,略向外拓展,作工奇巧,冠于當時,令今天的觀賞者嘆絕不止。書中石灰巖一佛二菩薩也是東魏作品。此像高90厘米。體制為背屏式一佛二菩薩碑像,原背屏為舟形背光,上有天人寶塔,左右各立一脅侍菩薩,但其一已殘失。主佛像頭梳渦狀高髻,渦點分布整齊,著雙領平落式袈裟,石座邊有一倒立吐蓮蛟龍。菩薩身著天衣,頭戴寶冠,面容自然,微笑立于佛祖身旁。此像為山東省青州地區少有的碑像作品。

    南北朝晚期石造像。時間大體從北齊、北周初年(公元550年)到隋統一中國前(公元581rh )。此時的石造像已經不再滿足于停留在“依經熔鑄”、“精分密數”上,而是開始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并且愈益適應群眾的審美要求和倫理觀念。佛的服飾,上身內著僧祇衣,外著敷搭雙肩式的外衣。下著裙,裙帶作小結,但不再甩向左肘上。在面相上,由瘦長的臉型又轉化為半圓的樣子,然而已經不是早期的圓而胖,臉型較長一些,佛的發髻,螺髻者偏多。中國人喜歡把菩薩想像成溫柔安詳、可喜可近的慈母,隨時會幫助人們化險為夷,擺脫苦海,于是菩薩的造像便突破了印度佛教“潔身無性”的造像原則,創造出端莊秀麗、栩栩如生的中國化菩薩像。此時菩薩的花鬟huán 冠與化佛冠上的寶繒不再外飄向下垂至肩上。下裙上緣密褶zhě整齊,系裙的絳帶寬大如紳,有的還在帶上刻出各樣的人物及花朵。飛天的服飾與中期的服飾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在形態上,有的從腰上折成“U”形。晚期石造像的表現技法,總括來說,線條較以前的更為稀疏的衣褶。這種表現衣紋的技法為隋唐時代石造像的雕刻起到鋪墊的作用。

     

    北齊年間單身圓雕佛像和菩薩像,多是立姿,少數取坐式,尤其符合解剖比例。佛像著輕薄袈裟,衣紋極為簡潔概括,通過透體的薄裟顯露出充滿生命力的健美肌體。在塑造人體造型方面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眉目清秀、寬肩隆胸、束腰闊臀、四肢修長,較好地刻畫了人體的天生韻姿。菩薩大都雕飾華麗,有各種復雜的項飾,周身布滿網狀瓔珞和各種各樣的帶飾以及系鈴寶珠,輕紗透體的服飾和層疊超俗的佩飾顯示出像主的高貴。

     

    本文的白石菩薩立像即為北齊作品,高115厘米,漢白玉,頭、臂、足皆缺,菩薩身材修長,立姿端正,胸腹扁平,上身袒露,戴雙層項圈,瓔珞自肩披披掛而下,在腹部交叉后下垂,披帛,下著長裙,裙腰翻出荷葉邊,條帶上以淺浮雕手法刻出蓮花化生、火焰寶珠、凈瓶童子等十余種圖案。石質潔白細膩,圖案細致精美。

    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一尊北齊供養菩薩立像更是精巧絕倫,它于1994年在河北定州市城東北一佛教建筑基礎中出土。菩薩頭扭向左側,圓形頭光。面相豐圓飽滿,眉若彎月,嘴角內凹,露出淺淺微笑,雙手置于頸下右側,這個獨特的造型世所罕見。

    美國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一尊北齊石雕觀音菩薩立像,通高132.1厘米,菩薩頭戴三寶冠上浮雕的葉狀勾頭云紋飾物、圓形花飾中吐露出的垂珠流蘇以及束冠的繒帶所打的各式花結、袒露上身的菩薩所著天衣、菩薩佩戴所打的各式花結、袒露上身的菩薩所著天衣、菩薩佩戴的瓔珞中所裝點的攢珠紋飾物、腰間束帶后向外翻垂的大裙等等,其裝飾基調與南經響堂石窟為代表的北齊造像樣式保持著高度的內在一致。菩薩下半身的衣飾中隱約凸現出了雙腿的輪廓,略如出水的濕衣,這顯然是與北齊造像曹家樣密切相關。

    從藝術品市場上看,南北朝早期造像較為罕見,價位一般高于晚期造像。書中砂石雕佛菩薩像為北魏6世紀初作品,高54.8厘米,紅砂石質,佛陀吉祥坐(半結跏趺單盤),頂有肉髻,螺發大耳,面部豐滿,笑容可掬。身著右袒式僧衹衣,披通肩式袈裟,衣褶轉折起伏很大,動感強烈。佛陀雙手下垂。協侍菩薩侍立兩側,面目慈祥。后有巨大焰背光以及各有蓮花頭光。整體時代特征明顯,尤為珍貴。此像估價30萬元。

    北齊造像常見白大理石作品,一般情況下,白大理石作品價位常常高于砂巖、花崗巖造像的價位。書中北齊白大理石佛坐像(39x28.5厘米),佛像總體承坐于基座上,座上有夜叉動物雕像,佛半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形態慈祥端莊,袒右肩,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施愿印。頭后有橢圓形索面頭光。坐像兩側各有菩提樹一棵及塔。整體簡潔樸素。此像估價25萬。另一尊石雕五尊佛菩薩坐像也是北齊作品,高32.5厘米,為白大理石佛菩薩群龕雕像。佛祖端坐于寶座上,四菩薩侍立于兩側,整體造型簡潔,衣紋貼體,帶有鮮明的“曹衣出水”的風格,估價3.5萬元。

    石雙思維菩薩像——北齊(公元550年—577年)高37.6厘米

    河北省正定縣出土---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

    雙思維像是河北定州一帶北齊造像中流行的新樣式,有雙菩薩、雙釋迦、雙彌勒、雙觀音等。這種同一尊像2體并列出現的理由尚不十分清楚,但半跏雙思維像形式應與彌勒信仰有關。本造像雙菩薩有圓形頭光,頭戴三葉式花蔓冠,寶繒順兩頰垂至肩部,神態安然并排坐在墩子上。右邊菩薩右腳搭在左腿膝蓋上,左邊菩薩左腳搭在右腿膝蓋上,成半迦趺形式;一手扶足,一手支頤,做對稱冥想狀。菩薩身旁各侍立一合十比丘。 造像透雕,有長方形臺座,臺座背面有銘文。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友對本站評論
    no cache
    Processed in 0.357424 Second.
    9191精品国产|国产目拍亚洲精品yt166|一本正道久久网综合久久88|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