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9-02 17:15
鞏縣石窟造像
鞏縣石窟,位于洛陽、鄭州之間,距洛陽故城約44公里。大力山南麓,現存北時石窟五座,據第四窟外壁摩崖龕下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后魏故孝文帝故希玄寺碑》記載:“昔魏孝文帝發跡金山,途遙玉塞。彎拓弧而望月,控驥馬以追風,電轉伊煌,云飛鞏洛,愛止斯地,創建伽蘭?!泵骱胫纹吣辏?494)《重修大力山石窟十方凈土禪寺記》:“自后魏宣武景明之間,鑿石窟,刻佛千萬像,世無能燭其數者?!睋?,鞏縣石窟較早于孝文帝時期就建有“希玄寺”,石窟開鑿始于宣武景明年間。
鞏縣石窟現存北朝洞窟五座,均為方形平面,由于石窟所在地石質較疏松,不及龍門堅硬,建造上較多地吸取了云岡二期中心方柱窟的形制,除第5窟為小型殿堂窟外,1至4窟均為規模較大的中心方柱窟,其中第2窟為未完成窟,第1窟規模最大,主要題材仍延續云岡對三佛的表現,只是在對三主尊的安置上有所創新,云岡、龍門通常將左右主尊置于左右脅洞,或左右側壁,而鞏縣第1窟左右主尊則被置于窟門外兩側大龕內,均有二菩薩脅侍,窟外二佛與窟內中心方柱正壁一佛構成三佛。在外壁入口兩側還雕有手執金剛杵的力士像。
第1、3、4窟內部構造大體相同,多為中心方柱四面開龕造像,這種形式影響到以后的響堂山石窟。龕內本尊多呈結跏趺坐資,著褒衣博帶佛裝,衣襞覆壇呈外展式下垂,佛頭為磨光肉髻或水波紋肉髻,本尊兩側脅侍二弟子、二菩薩,左右兩側壁所雕內容為千佛、釋迦、多寶二佛并坐、維摩、文殊對坐、涅槃像及三佛。第1窟壁畫分上、下兩層,上層浮雕千佛小龕,下層并列刻有四個大龕。第3、4窟壁畫滿雕千佛小龕,并在中央位置鑿一較大龕,在窟門入口內側兩壁分三層或四層浮雕有帝后禮佛圖,一般左側為皇帝禮佛行列,右側為皇后禮佛行列,風格與龍門賓陽中洞此類題材表現相似,這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精美的禮佛圖??唔敹噼徠綏?,刻飾伎樂、飛天、蓮花等浮雕。
第5窟未用中心方柱,現部分窟頂已崩塌,窟內前壁門兩側各雕一立佛,正壁及兩側延續了云岡三壁三龕式,每龕內雕一鋪五尊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尊多呈結跏趺坐,東壁為半結跏趺坐彌勒龕,Ⅹ形披帛于腹前穿壁,平某頂,雕有蓮花、飛天,與前三個洞窟相比,制作顯得粗糙。
鞏縣石窟在大體保持與龍門造像同步的基礎上,出現的風格變化值得關注,主要體現在佛的身軀和面相與龍門有所不同,更趨于粗短和豐圓,造像少了莊嚴肅穆的氛圍,更趨人性化。北方造像由“秀骨清像”向“面短而艷”的大規模風格轉變約發生在6世紀中期,同時還伴隨著佛衣由厚重外展轉向輕薄內斂,褒衣博帶佛裝也發生演變。鞏縣石窟雖然在佛裝承襲龍門,但佛像的形體變化,預示著北朝造像又一次風格轉變的來臨,在以后的響堂山、天龍山等石窟中,這一變化將有顯著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