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9-02 17:14
響堂山石窟造像
北魏政權在經歷爾朱榮的“河陰之亂”后,走向解體,丞相高歡于永熙三年(534)逼走孝武帝元修,改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于鄴(今河北磁縣南臨漳)開始了東魏、北齊的歷史。中原佛教中心由洛陽轉向力鄴都,時聚集了如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慧光、道寵、法上等一代名僧,佛學流派也逐漸形成,為唐代佛教宗派的確立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唐代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等逗源自這一地區。另據載,北齊時都下建寺約4000所,僧尼約8萬人,全國有僧尼200萬人,都城建寺數量已超過北魏末年的洛陽及當時的南朝,其中皇室立寺有43所。
響堂山古稱鼓山,位于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響堂山石窟包括北響堂及小響堂三處。北響堂依鼓山西麓北端開鑿,又稱鼓山石窟寺或常樂寺石窟,現存石窟9個,其中以建于東魏、北齊年間的第7窟(北洞)、第4窟(中洞)、第3窟(南洞)最具代表性。南響堂在山南,由于地近滏水,又稱釜山石窟寺或磁周響堂寺,現存洞窟7個,均建于北齊,以第七窟保存較完好,南響堂在規模上遠不及北響堂。此外,與北響堂相背,居山體東麓有小響堂,又稱水浴寺石窟,現存東西兩窟,規模較小。
關于響堂山石窟的最早開鑿年代,石窟中未見紀年題記,依據記載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建于東魏,據《資治通鑒》卷160,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武定五年,547年)記,東魏大將軍高澄“虛葬齊獻王(高歡)于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亡,殺其群匠”。高歡死于武定五年,實葬于成安鼓山石窟中,這樣,在高歡生 前的東魏,鼓山已有石窟寺?!队罉反蟮洹肪?3824引《元一統志》記載:“高歡棺椽‘默置于鼓山天宮之傍’”,明確指出高歡墓室位于石窟中心柱頂部。
另一種有關響堂山石窟的開鑿要晚至北齊,唐道宣《續高僧傳》卷26:“仁壽下赦,今置塔于磁周之石窟寺,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不窟被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蔽闹兄赋龃胖苁邽辇R文宣帝高洋開鑿,窟內像北有高洋之墓。另據鼓山常樂寺金正隆四年(1159)《磁周武安鼓山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碑文記載:“文宣嘗自鄴都詣晉陽,往來山下,故起離宮以備巡幸。于此山腹見數百圣僧行道,遂開三石窟,刻諸雕像,因建此寺。初名石窟,后至天統間改智力,宋嘉祐中,復名為常樂寺?!北乃浺灿∽C響堂山石窟為北齊高洋所建。
以現存實物看,高洋所開三石室應是北響堂山第7、4、3組石窟,三窟開造時間相距較近,以北洞最早,此洞又稱“高歡墓洞”,中洞、南洞續之,現存第3窟(南洞)外北壁有北齊晉宣郡共唐扈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寫經記,武平三年可視為三組窟完工的下限,其開鑿年代的上限可定在武定初年。
南響堂開鑿年代較北響堂要晚,今第2窟外壁有隋代《滏山石窟之碑》,碑文記載:“有靈化寺比丘慧義,仰惟至德,俯念巔危,于齊國天統元年乙酉
之歲,斬此山石,興建圖廟,時有國大丞相、淮陰王高阿那汯翼帝(后主高緯)出京,憩駕于此,因歡草創,遂發大心,廣舍珍愛之財,于此至窟。...武帝東并,掃蕩塔寺,尋縱破毀?!蹦享懱玫拈_鑿應在北齊天統元年(565),時得到北齊后主高緯的資助,并在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東并北齊時,遭到損毀。小響堂西窟中有武平五年(574)造像,并有“昭玄大統定禪師供養佛”題名,此供養人與南響堂第2窟銘文“...統定禪師敬造六十佛”中的禪師應為同一人。小響堂的開鑿時間或與南響堂相近。
南、北響堂山在外觀上的突出特征是鑿有窟廊的塔形窟,窟廊是對云岡二期出現的前連窟廊形式的恢復,龍門、鞏縣均不見這種形制。響堂山窟廊多為四柱三間式,廊柱上方鑿出檐、椽子等仿木屋構造,出檐之上鑿有覆體、塔剎及寶珠等。這累塔形窟僅見于南、北響堂山,為其他石窟所不見,可能石窟的開鑿與皇室陵墓有關。
窟內平面均為放行單室,依據內部結構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中心柱窟和三壁三龕式佛殿窟。中心柱窟以北響堂北洞、中洞及南響堂下層雙窟為代表,縱寬約在6米至12米之間,高約4米至8米不等,平頂,柱身寬度約占洞窟的一半,行道狹窄,方柱后部上方與后壁相連,使柱后行道高度降至約2米。中心柱上開龕情況各窟不盡相同,北響堂北洞及南響堂第2窟為三面各開一龕,北響堂北洞及南響堂第2窟為三面各開一看,這與鞏縣中心柱四面開龕有所不同??邇缺阼徦锡?,其外形一如窟外出檐之上所飾。龕柱多為束蓮柱,柱礎承獸,柱頂為火焰寶珠紋龕頂上作覆缽,之上為仰蓮、相輪、寶相花組成的塔剎。
今北洞中心柱南側搭佛頂上由西向東的第二個佛龕中,發現一洞穴,一般認為是存放靈柩之處,這也印證了史籍中對響堂山開造實為帝王陵葬的記載。有觀點認為三石窟的開造的分別對應高歡、高澄、高洋三位高氏皇室成員,與北魏沙門統法果提出的帝“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如出一轍,只是石窟建造又多了一層作為帝王陵寢的功用。所以要用建塔來供養,石窟外壁的覆缽丘即是塔的形象寓意,為響堂山石窟首創。
另一類為無中心柱的三壁三龕式佛殿窟,以北響堂南洞及南響堂上層5洞為代表,這類石窟平面呈方形,規模較小,平面縱寬約3米,高不足3米。前壁居中開門,余下壁面作三壁三龕,平頂座藻井中心雕蓮花,四邊飾有寶珠與四壁相連。
造像方面,響堂山石窟已脫出“秀骨清像”模式,佛的造型健壯,佛頭豐圓多作螺發,佛衣也由外展飄逸風格變得內斂貼體。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朝流行了近半個世紀的褒衣博帶佛衣也有所變化,不見胸前帶結,但原佛衣右領襟敷搭左肘的形式仍得以保留,坐佛衣襞額不覆壇。在南響堂還出現了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圖53),具體穿法式佛衣左領襟斜向腹部右下方,右領襟垂直下垂,繼而敷搭至右肘,這一佛衣形式多見于天龍山、河北曲陽白石造像及河南安陽諸石窟北齊造像中,是為北齊獨創。造像組合上龕內通常為一輔五身像、也有一輔七身像,本尊多坐疊澀座,間有坐蓮花座或須彌座,弟子,菩薩多立于覆蓮座上??呤仪氨诤椭行闹洗蠖嗟癯龃竺娣e的浮雕,為前代所不多見,其中對彌陀凈土等題材的表現場面宏大,是為北朝石窟中此類浮雕表現的較早代表。
此外響堂山石窟北齊年間還大規模雕刻有各類石經,這種現象廣泛存在于南、北響堂及小響堂,內容有《維摩詰經.》《勝鬘經》《孝經》《彌勒成佛經》《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等。石窟中挈刻佛經之舉,始見于北魏,龍門蓮花洞中刻有《辦若波羅密多心經》。規模如此之大的刻經首見于響堂山石窟。唐阜在寫經碑文中講述了 此刻經的緣由,“以為縑緗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海收經籍,斯文必傳。山從水火,此方無壞”,他認為只有石刻經文方能歷久長存。另外,北齊時期大量石刻經文的涌現,與北朝流行的末法思想有關,懸無暨云:“釋迦佛正法住五百年,像法住一千年,末法一萬?!蹦媳背跻延邢喈斝磐秸J為當世已進入末法階段,北魏太武帝滅佛,更加劇了人們對末法來臨的憂慮,響堂山的石刻經文本質用意是針對末法危機,藉此希望佛法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