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9-02 10:12
制衣
一、三衣
制衣,又稱三衣或袈裟?!叭隆笔菑囊轮當盗康妹?,“袈裟”從衣色而得名。三衣是釋迦為自己制定的服飾,也是他為弟子們制定的法服。相關經典對此多有記載,《五分律》中對佛著何衣有明確表述,“時有弟子問釋迦:‘世尊幾種衣應受持’,佛言:‘三衣應受持’”。唐宣道《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中引用《增一阿含經》云:“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绷頁端姆致伞份d釋迦對所置三衣的表述:“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痹卺屽瓤磥?,過去佛和未來佛當不受服飾的拘泥,或曰“無所著”,而釋迦本人及他的當世弟子和后世弟子均應以三應作為法服。如此,佛像以三衣作為佛衣是有根據的,只是在具體表現中,三衣并不僅限于釋迦佛,而是推及幾乎所有三世佛。
三衣由內而外三重穿著,音譯名分別是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梨。其別稱很多,分別如:五條、七條、大衣;中著衣、上衣、眾集時衣;下衣、中價衣、雜碎衣;下衣、中衣、大衣;下品衣、中品衣、上品衣;下品服、中品服、上品服;內衣、上衣、復衣等。本書后續論述中取三衣的音譯名或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的“下衣、中衣、大衣”之說。
“袈裟”一詞梵文Kasaya,漢譯袈裟,意為不正。律典中多有記述,宋代元照在《佛制比丘六物圖》中,對袈裟有清楚的詮釋:“上色染衣不得服,當壞作袈裟色(此云不正色染),亦名壞色,即戒本中三種(色)染壞。皆如法也,一者青色(元照釋為銅青色)、二者黑色(元照釋為黑泥色)、三木蘭色(元照釋為植物木蘭皮汁染出的赤黑之色)。然此三色名濫體別,須離俗中五方正色(謂青黃赤白黑)及五間色(謂緋紅紫綠碧),此等皆非道相?!?/p>
上述記載顯示,佛衣顏色不得用純粹的正色或色澤光鮮的間色,而需染成壞色,具休是通過青、黑、木蘭三色的任意選擇,經印染成雜色,又稱袈裟色。后人亦將此色用作佛衣或佛家弟子衣著的代稱。
二、三衣的產生
有關釋迦緣何選擇三層袈裟護身,各部律典表述相似,《十誦律》云:“既到會值冬節,八夜寒風破竹,佛時著一割截衣,初夜空地經行。初夜過中夜來,佛身寒,告阿難持第二截衣來,阿難即取衣授佛,佛取衣著,中夜空地經行。中夜過后夜來,佛身寒,告阿難第三截衣來,阿難即授衣,佛取衣著空地經行。佛思惟諸比丘爾所衣足,是夜過已。佛以是因緣集僧,集僧已告諸比丘,從今聽三衣,不應少,不應多,若少畜得突吉羅罪,若多畜得尼薩耆波逸提罪?!贬屽韧ㄟ^親歷寒夜,經體驗得出,儲三層衣可抵御冬天的寒冷。并以此作為教規制定頒布眾僧尼。
佛在規定釋門著三衣的同時,也規定了三衣中不許多置一件,也不可少于三件,否則均會因違制而獲罪。這有助于認識佛教藝術中佛像著衣數量的表現,即袈裟不得多于三件。
釋迦雖將沙門限在三層,但對每袈裟厚度的規定相對靈活,《四分律》:“聽諸比丘作新衣,一重安陀會、一重郁多僧、二重僧伽梨。若故衣,聽二重安陀會、二重郁多羅僧、四重僧伽梨。若糞掃衣隨意多少重數?!薄妒b律》的表述與之相?!赌υX僧祇律》對新衣料用作三衣制作的厚度要求也與之相同,而在對舊料用作三衣制作的厚度要求未作限定,即所謂“若性不堪寒者,聽弊故衣,隨意重納”,這條規定兼顧了弟子們不同的抗寒能力。
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的差異,對沙門服飾及佛像衣著表現的影響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古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緯度跨度較大,其不同地域佛像風格差異的成因,雖可能受到不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左右,但犍陀羅地區與秣菟羅地區佛像衣著的厚薄之別及斯里蘭卡與東南亞地區佛像一以貫之的薄衣貼體特征,確顯示出高低緯度間冷暖自然環境對地域文化形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