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1vk3n"></td>
  •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標語
    聯系電話

    工藝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聯系人:任金鵬

    業務電話:18250514111

    聯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國家級木材加工區東方大道1142號

    工藝

    6世紀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發布時間:2019-09-02 10:12

    6世紀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6世紀末以后,“半披式”佛衣的發展大體呈現兩種發展路線:其一,“半披式”與其他佛衣樣式疊加披著或融合的情況中,僅有“半批式”融入“敷搭雙肩下垂式”這一種樣式得到較多的表現,唐以后此樣式也趨于式微。其二,延續獨立的“半披式”著衣模式,且影響力逐漸增強,在中國新疆、西藏地區以至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佛像中,均能看到此佛衣樣式的影響,并在明清兩代,成為幾乎唯一得以保存的漢式佛像袈裟披著樣式。


     

    一、隋唐年間“半披式”與“敷搭雙肩下垂式”的整合樣式

    “半披式”融入“敷搭雙肩下垂式”這一佛衣樣式,在6世紀末以后的實物資料主要見于龍門、天龍山、莫高窟及四川地區隋唐時期石窟寺佛像。龍門石窟如賓陽南洞唐貞觀二十二年(648)思順坊造彌勒像龕主尊及初唐貞觀末至顯慶年間開鑿的潛溪寺洞正壁主尊。天龍山石窟如隋第8窟西壁主尊、同窟中心柱南壁主尊、初唐第9窟上層彌勒佛像、初唐第17窟北壁及西壁主尊。

      莫高窟同類佛衣樣式多見于隋窟佛像,如莫高窟第292窟中心柱南向主尊及中心柱西向主尊坐佛,隋第416窟西壁主尊,隋第420窟主室西壁主尊,及隋第427窟中心柱北、南、西向主尊等。值得注意的是,此佛衣樣式在莫高窟佛像中的出現,集中見于隋代造像,至唐代,莫高窟中“半披式”與“敷搭雙肩下垂式”融合的樣式即趨于消失,并以各自獨立的方式應用于佛像表現。

      前文已術,四川廣元地區西魏時期的佛像,已出現有“半披式”與“敷搭雙肩下垂式”相合的像例。唐代廣元及安岳石窟造像中,此佛衣樣式仍持續不衰,如廣元千佛崖第11號神龍窟主尊彌勒坐佛、盛唐第32號蘇頻窟主尊、安岳盛唐臥佛院第3號窟釋迦坐佛、安岳千佛寨盛唐第96號藥師經變窟主尊、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唐代釋迦坐像等。四川地區此類佛衣樣式在盛唐以后較為少見。

      以現有實物資料來看,隋唐時期“半披式”與“敷搭雙肩下垂式”的融合樣式,在北方中原、河西及川地的持續時間不盡相同,北方中原地區主要見于初唐時期佛像,河西地區主要見于隋代佛像,川地則持續至盛唐。盛唐以后此類佛衣樣式在漢地石窟寺佛像衣著中的應用趨于衰落,但在民間流行的單體佛像仍延續了很長時間,如日本私人收藏明代立佛、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明正德十五年(1520)王雷造坐佛,其中王雷造像佛之左肩垂覆袈裟,是“半披式”佛衣在明代發生的異化現象。


    二、隋唐年間的“半披式”佛衣

      佛像衣著獨立的“半披式”樣式在隋唐時期佛像應用中,較之5世紀末至6世紀末的沉寂態勢,出現了復蘇的跡象,在北方中原、河西及四川地區的石窟寺佛像及一些單體佛像中多有出現,如天龍山初唐第18窟東壁主尊、第21窟北壁主尊、東壁主尊,莫高窟如盛唐第46窟正壁主尊、第458窟正壁主尊、晚唐第30窟正壁主尊,以及四川巴中西龕隋代第18號主尊等。

      單體“半披式”佛像尚有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藏初唐至盛唐坐佛、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長安四年(704)姚元景造彌勒坐佛,及日本文化廳藏唐開元十二年(724)楊思勖造彌勒坐佛等。

     

    三、唐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唐以后佛像中的漢式佛衣樣式,主要以“敷搭雙肩下垂式”與“半披式”為主,至明代“半披式”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漢式佛衣樣式,與“右袒式”同為當時主流佛衣樣式,這一現狀一直持續至清代。

      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后“半披式”佛像在佛衣組合及袈裟披著方式上發生的新變化,佛衣組合方面,唐以后的“半披式”佛像,少有對僧祇支的表現,僧祇支在唐以后似已顯示出退出佛衣樣式表現體系的跡象。

      依據前文對僧祇支在漢地沙門服飾中的發展演變及其在佛像服飾中的應用的分析來看,僧祇支在這兩個系脈中的發展進程不盡相同,沙門所著僧祇支在曹魏時期已發生了向偏衫的轉變,并在唐懷海禪師所處的盛唐、中唐之際或更晚的時期,偏衫又發生了向直裰的演變。而在佛像衣著中,對僧祇支的表現總體上仍顯出持續的穩定性,從炳靈寺第169窟西秦遺存,直至唐代佛像,僧祇支始終以右袒的方式出現在佛像衣著的最里層。

      唐以后,是什么原因導致僧衹支在佛像衣著中缺失尚不清楚,但這確使得釋門弟子服飾種類在佛像衣著上組成中的份額減少。前文已述,釋迦佛為自己定立的法服只有三衣,至于僧祇支和裙本是釋迦聽許弟子置辦的服飾,后被用于佛像表現。唐以后特別是明清之際的佛衣組成,主要顯示為袈裟和裙,僅就“半披式”佛像來看,多為上身著一層袈裟,下身著裙,裙的上邊通常得到表現。

      袈裟披著方式的變化,主要反映在明清“半披式”佛衣對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的具體處理發生了新的變化,或可視為“半披式”的異化樣式,傳統的“半披式”在明代仍在延續,至清代多為異化樣式所取代。

      明代沿襲傳統舊制一脈的“半披式”佛衣,在佛像中仍得到較多的應用,如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明代立佛、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明代坐佛,這類佛像的“半披式”佛衣,袈裟右上角多垂于左肩之后,此與云岡一期以來“半披式”佛衣對袈裟右上角的處理方式相同。

      明清“半披式”佛衣的異化樣式呈現為兩種:其一,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部分袈裟前垂,如明景泰元年(1450)藥師坐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藥師坐佛、清乾隆年間(1736-1795)造三世圖,這種對敷搭佛之左肩袈裟的處理方式,使“半披式”佛衣更趨程式化,以致失去了對袈裟應有尺度的恪守。袈裟的寬度在塑像中被縮短,僅相當于后臂之寬,相比之下,傳統“半披式”佛衣對袈裟衣量的表現較為接近律典規制。這種度程式化的著衣方式,使得佛像左右肩袈裟披著呈現出平衡感,與國人注重對稱、均衡的審美特點相契合。

      另一種“半披式”佛衣的異化樣式主要反映為在佛之左肩鎮壓有一束布狀物,如早年清宮藏約14世紀西藏藥師佛、15世紀西藏賢德佛像,兩像均著創自漢地的“半披式”。同時對袈裟右上角的處理方式及左肩前垂一束布狀物的特征,在前文所術藏傳“右袒式”佛像中也有出現,這是一種集漢藏兩種風格于一體的新型袈裟披著表現方式。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6570 Second.
    9191精品国产|国产目拍亚洲精品yt166|一本正道久久网综合久久88|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