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1vk3n"></td>
  •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標語
    聯系電話

    工藝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聯系人:任金鵬

    業務電話:18250514111

    聯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國家級木材加工區東方大道1142號

    工藝

    貴霜時期秣菟羅佛衣

    發布時間:2019-09-02 10:11

    貴霜時期秣菟羅佛衣


       秣菟羅位于今印度首都新德里南部朱木拿河岸,是貴霜帝國政治、軍事及宗教的一大中心。這里較犍陀羅更接近釋迦生前活動地區及早期佛教藝術遺址,如鹿野苑、巴爾胡特窣堵坡等,所出佛像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因此也被視為中印度佛像的代表。

     貴霜時期秣菟羅佛像,以現有實物資料看,佛衣表現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段,在早期及迦膩色伽執政時期的佛像多著“右袒式”袈裟。迦膩色伽之后,佛像袈裟主要作“通肩式”,并且兩個階段的佛衣厚度也由貼體身厚重轉變,其中后一階段的變化,應與受到犍陀羅造像風格的影響有關。

     

    1、貴霜迦膩色伽時期(78 --120 年)的佛像衣著 

    秣菟羅地區較早出現的被獨立塑造的佛像,未出現像犍陀羅地區由佛傳浮雕向單體佛像的演變過程。產出現的佛像分立像和坐像二式,由紀年銘文可知兩種形式均出自迦 膩色伽 時期 , 這類佛像的共同特點是:

    a、頂作螺狀肉髻; 

    b 、圓臉大眼,有印度本土人的特征;

     c 、佛上身均披“右袒式”袈裟,下身著裙, 并系帶; 無論立佛或坐佛,均未對僧祇支加以表現。

    d 、佛衣薄而貼體,衣紋多為陰刻線。  

    其佛衣樣式如藏于阿拉哈巴德博物迦 膩色伽二年銘文立佛及藏于薩爾那特博物館迦膩色伽三年銘文立佛,兩尊立佛造型相同,佛之左手由袈裟內伸出握住佛衣右下角和左下角,使袈裟在身體左下主被撩起,露出內著的裙和裙帶。下垂于身體右下方的袈裟,因這一牽動,出現匯集于左手位置的 諸多衣紋。 

      需要注意的是 ,該佛像 左手所握衣角是由拳心上口 進入,而非常見的由拳心下口進入。律典中并未明確對 這一細節的處置方式。

      該類風格的佛衣均以突出形體結構為表現特征,對應懸垂于身體兩側的袈裟作了藝術處理,使衣物緊貼于身。如佛之左前臂下方,若依自然規則應垂有袈裟,而該像在處理時,將其壓縮到了左手腕部極小的寬度來示意下垂衣擺。

      該佛像明確顯示,裙帶系于身體右側,這也符合律典對涅槃僧系結的要求。在犍陀羅地區可見到佛身體右側垂掛帶飾,其性質應與秣菟羅相同,律典要求裙帶需繞身三圈,該像示意不明,可通過同期坐佛作進一步了解。

      存世的迦膩色伽時期的坐佛有多件,如藏于美國金皮博物館迦膩色伽四年銘文坐佛像、藏于秣菟羅博物館的坐佛像、藏于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坐佛像及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坐佛像。這些坐佛均顯示裙帶于腰繞有數匝,具體圈數尚難確認。佛之左后臂下方本應自然懸垂的袈裟,也為突出形體,而被處理到緊貼后部背屏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該類造像左后臂,明顯有因袈裟疊放而凸起的現象,律典中明確規定了右袒披著,身體右側下垂佛衣應搭于左肩。由于同期造像背后均與背屏相連,不是單純的圓雕,佛像身后不作雕飾,關于該衣如何搭于左側肩、臂,尚難判斷。

      佛像呈結跏趺坐,位于小腿中部的圓形邊飾,應是裙和袈裟下緣口。佛兩腿之下的折皺,是袈裟或尼師尚不能確定。由這一時期佛衣穿著,與戒律要求作比較,可得出幾點認識:

    a、佛著“右袒式”袈裟和裙。

    b、裙帶系結位置與律典規定相符。、

    c、裙帶的高低位置,律典要求齊臍,而實際表現卻在臍下。

    2、貴霜迦膩色伽以后(約 120-320年)的佛像衣著

    貴霜時期,在迦膩色伽之后,佛像所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a . 佛作無紋肉髻,且出現螺發;b . 佛像容貌依然是圓臉大眼;c . 佛衣多作通肩式,表現厚重,但仍延續前期的陰刻線衣紋。以現有資料看,佛衣由前期“右袒式”變為“通肩式”,如秣菟羅博物館藏立佛,佛衣厚重感明顯增強。有觀點認為這是受到來自犍陀羅造像的影響,但犍陀羅佛衣的寫實手法,未被吸收。佛衣刻畫仍具有較強的程式感。立佛右手上舉至肩施無畏印,左手上舉握衣角,佛衣右角搭于左肩。

      由于袈裟增厚,前期的裙及裙帶,不再以透過袈裟的方式表現。但形體在厚重的袈裟下仍未消失,可以看到軀干及兩腿結構的起伏。

      佛之左右肘部,按理應有袈裟自然懸垂,該像為突出肘部形體結構,將袈裟處理得更靠近軀干,前期遺風尚存。

      對衣紋的處理,仍延續前期的線刻法,但線槽較深,線與線之間也增加了微妙的起伏,以強化對袈裟厚度的表現。并且衣紋為通體刻劃,不像前期,在身體許多凸起部位不作雕刻。

      坐佛與前期不同的是,佛之左手由前期向下撐于膝部變為平舉握衣角。如秣菟羅博物館藏坐佛。與之相似的表現形式,在中國較早見于漢魏時期的四川麻浩墓槨堂入口上方的佛像。

      前期暴露的雙腳被掩于袈裟之下。需要注意的是位于雙足之間的袈裟下緣,僅懸于壇基表面,尚未發生垂覆壇面的現象,而在犍陀羅早期和晚期作品中,在坐佛的衣擺下緣與壇面均出現 了 多種接觸方式 ,并進而在中國佛像中,演化出學界稱之為“懸裳座”的佛衣形式。

      此外,與前期有所不同的是佛頭部出現無紋肉髻和螺發。肉髻的樣式也是學界用于判斷地域造像風格的重要因素。秣菟羅造像至此已出現三種肉髻樣式,分別是螺狀肉髻、無紋肉髻和螺發。其中螺發在秣菟羅笈多時期造像中得到普遍的應用。

      肉髻是指佛頭頂聳起的髻狀物,為佛之三十二相之一,《長阿含經》記載,第三十二相即是“頂有肉髻”。肉髻也是佛像塑造必須具備的特征,古印度佛像不分地域均呈現這一特征,但在具體處理上存在地域性形態差異,如犍陀羅主要表現為波浪式束發肉髻,秣菟羅迦膩色伽時期為螺狀肉髻,秣菟羅迦膩色伽以后出現無紋肉髻和螺發。無紋肉髻在犍陀羅佛像中亦可見到,螺發則可能在笈多時期前后傳至犍陀羅?!堕L阿含經》載三十二相之十一相:“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紺琉璃色”,第十二相:“毛生右旋,紺色仰靡”?!斗綇V大莊嚴經》載佛八十種好中之七十九好即是“發彩螺旋”。螺發應該是最貼近經典記載中的佛之體貌特征。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7568 Second.
    9191精品国产|国产目拍亚洲精品yt166|一本正道久久网综合久久88|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