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9-02 10:09
概述“褒衣博帶式”佛衣
佛教造像史上兩次大規模的風格轉變,均發生在南北朝。并且都與“褒衣博帶式”佛衣關系密切。前一次約發生在5世紀末,是“秀骨清像”、 “褒衣博帶式”佛像的興起,由此引發的佛像風格在體態、相貌及佛衣樣式等方面呈現的本土化特征是最為鮮明的,佛衣外觀具有當時士大夫的衣著特點。
褒衣博帶式”佛衣始見于南朝佛像,并跨地域傳播,影響幾乎遍及南北朝各地,并傳至東鄰朝鮮半島和日本?!鞍虏健狈鹨聦δ媳背鹣竦挠绊?,從5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使漢地南北方佛像衣著出現“褒衣博帶式”一統的局面,其興盛程度是其他佛衣樣式所不能比擬的。
后一次風格轉變約發生在6世紀中期至6世紀末,并由此奠定隋唐造像的基本格調,學術界常以“面短而艷”、“薄衣貼體”來形容這一造像風格。如果說前一次風格變化最佛教造像傳入中土后,本土化進程高度成熟的體現,那么后一次的大規模風格轉變,則是由本土化向印度風格的回歸。伴隨這次風格轉變,佛像衣著也發生了變化,山東青州、南京、城都、麥積山、莫高窟一線,包括陜西地區,佛像衣著多呈現為 “褒衣博帶式”。同期北方響堂山、天龍山、安陽諸窟等圍繞東魏、北齊政治中心鄴城(今河北臨界漳縣)、晉陽(今山西太原)附近的石窟寺,佛像衣著多為“敷搭雙肩下垂式”。其中“褒衣博帶式”佛衣影響所及,大體包括南朝,北朝西魏、北周轄區,東魏、北齊東部地區,并波及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褒衣博帶式”佛衣對中國佛像袈裟披著樣式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突出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自“褒衣博帶式”佛衣興起以后,中國佛像衣著中開始出現對帶飾的表現,并且已不限于“褒衣博帶式”的表現,諸如“敷搭雙肩下垂式”及“鉤紐式”等佛衣均出現有帶飾。此外,帶飾的屬性也較為豐富,如僧祇支系帶、袈裟施鉤紐、裙系帶等律典中有關沙門服飾系帶的規制大多得到體現。其二,“褒衣博帶式”佛衣興起之后,佛像袈裟披著開始出現不同披著樣式的袈裟疊加披著的現象,如“半披式”與“褒衣博帶式”的疊加披著,“半披式”與“褒衣博帶式”的疊加披著等。這兩方面的變化均是“褒衣博帶式”佛衣出現以前中國佛像所不曾出現的,客觀上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佛像的造像因素,同時也使佛衣構造趨于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