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9-02 10:07
“通肩式”佛衣概述
已有實物資料顯示,“通肩式”是漢地佛像中最早興起的佛衣樣式, 種源自天竺的佛衣,也是漢地在4世紀初以前(約漢魏、西晉時期)佛衣的唯一樣式。雖然佛教初傳階段,國人對佛像的認識和表現不盡完善,出現了一些不合儀軌的佛衣表現形式,而從現有的符合儀軌、較為規范的佛像著衣樣式來看,多為“通肩式”。這些佛像集中出現在南方流域,佛像多依附于實用器物及明器(冥器),如搖錢樹、銅鏡、魂瓶等,或雕于墓室之中,主要有崖墓門楣。為世人崇拜、供奉意義的獨立佛像尚未出現。同期北方衣著規范的佛像少有發現,新疆地區已發現時間較早的具有佛教藝術牲的作品,是1959年民豐縣尼雅遺址東漢墓出土的帶有項光的半祼人像。
對該像屬性的認定學界尚存爭議,有觀點認為尼雅墓飾項光的人物為菩薩像,另有觀點認為該像應是希臘豐收女神。新疆地區年代較早的佛教遺址,一般認為時間在3世紀前后,但難覓3世紀以前的佛像。新疆4世紀前后出土的佛像中“通肩式”較為常見。
4世紀初至5世紀初,約從西晉末至東晉十六國晚期以前的近百年間,漢地缺乏年代明確的造像實物。由存世的幾身一般被認為是西晉或十六國時期的金銅佛來看,佛衣仍為“通肩式”。
至遲到十六國晚期,北方漢地佛像衣著已是多種樣式并存,“通肩式”或只能視作同期佛像衣著重要樣式之一,這在炳靈寺等甘肅地區早期石窟造像及涼州石塔中均有體現。并且,同期“通肩式”佛衣還在披著方式上,出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上的變化。
東晉南方佛像實物資料缺乏,有關佛衣樣式的認識無法清楚獲得,但通過文獻記載獲知戴逵(326-396)、戴颙(377-441年)父子已在南方著手對外來佛像進行民族化改造的史實來看,東晉轄區內的佛衣樣式在4世紀末以前,可能已不僅限于“通肩式”一種。
在5世紀中期,約南北朝早期,北方漢地隨著石窟開鑿的中心由河西、隴右轉向云岡,“通肩式”在大型石窟主要佛像衣著的應用趨于式微,多在民間流行的金銅佛中得以表現,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6世紀中期。同期南方“通肩式”在佛像中的應用,其規律與北方相似。這一時期金銅佛“通肩式”披著方式上發生的變化,仍是關注的重點。
6世紀中期至7世紀末,約南北朝晚期至初唐,“通肩式”在漢地佛像表現中得到復興,這種復興經由兩種方式得到體現:其一,是民族化的樣式向“通肩式”演變,如“褒衣博帶式”佛衣發生了外觀類似“通肩式”的演變,雖然“褒衣博帶式”的演變類型不能等同于“通肩式”,但其演變軌跡確顯出是趨向“通肩式”。其二,是大量身著“通肩式”佛衣阿育王像的出現?!巴缡健钡倪@次興起,以龍門石窟唐上元二年(675)竣工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身著“通肩式”袈裟為標志達到頂峰,自唐而后,“通肩式”在漢地佛像表現中又趨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