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1vk3n"></td>
  •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標語
    聯系電話

    新聞資訊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廠家
    聯系人:任金鵬

    業務電話:18250514111

    聯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國家級木材加工區東方大道1142號

    新聞資訊

    中國寺廟的布局和佛像

    發布時間:2019-08-26 09:34

    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從常建的詩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寺中的寧靜、清幽而又莊重的氛圍,很多人穿過古道,走進寺廟進行虔誠的膜拜,然而,有多少人了解寺廟的布局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中國傳統寺廟的布局。

    【寺廟朝向】

    中國大部分寺廟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個別的寺廟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東;

    ③北京的大覺寺向東。

    下面不做特殊說明,默認寺廟朝向為:坐北朝南。

    【寺廟布局】

    大雄寶殿為寺廟中心主體建筑。

    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pí)盧殿或藏(zàng)經樓(閣)、方丈院等。

    一、山門

    一入寺院,便是三門殿,也稱“山門”。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又稱“三門”,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門組成。許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間那座大門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殿內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形貌雄偉,怒目想向,手持金剛杵以鎮懾妖魔鬼怪。左邊的力士怒目張口,右邊的力士怒顏閉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國佛寺內,金剛力士又換成了“哼哈二將”,那是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影響的緣故。(閉嘴吧的是“哼”將,張嘴巴的是“哈”將)

    寺院的門檻絕對不要踩,非常罪過。進寺院時,走哪個門就看你在哪個門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間門而走邊門表示謙卑、不功高我慢。在左邊就走左門,先邁左腳;在右邊就走右門,先邁右腳。進寺禮拜或參觀一般以順時針方向走就可以。因為在古印度以順時針右繞為吉祥。

    二、鐘樓、鼓樓

    進山門之后,有鐘、鼓二樓相對。左(東)為鐘樓,右(西)為鼓樓。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

    鐘樓懸有洪鐘。有的寺院鐘下供奉地藏(zàng)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閔公為其右脅(xié)侍(shì)。鼓樓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

    三、天王殿

    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進山門之后,兩旁的鐘樓、鼓樓和中間的天王殿構成寺廟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個重要元素: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

    天王殿正中為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棒人(“豎三世”里的“將來佛”,準確的應當叫“彌勒菩薩”才對。由于他還沒有交班,所以還沒有成“佛”,要等釋迦牟尼寂滅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才降臨人間,正式升為彌勒佛。)。彌勒菩薩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

    中國人將四大天王漢化,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四大天王”是“佳夢關魔家四兄弟”,其實是中國人的創造,并非是佛經中的記載,只是小說內容而已。    

    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琵琶可以“調”音,取諧音)

    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因寶劍“鋒”利,取諧音)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紫金花狐貂(白鼠)——職“順”(貂皮摸著手“順”,取諧音。與佛教的有區別了。佛教里廣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龍”,或者“蛇”。)

    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有“雨”傘一把,取諧音。與佛教有區別了。佛教里多聞天王一手拿傘,一手拿“銀鼠”或“寶塔”。)

    彌勒佛身后大屏風背面為神將韋馱。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該像為立像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則很有講究:

    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四、大雄寶殿,寺廟中心主體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此前已做過介紹,在此不做詳解,可自行查閱往期文章。

    五、四堂

    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一些大型叢林都會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寶殿之后。

    1、法堂:

    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法堂內佛像已不是主體,不少佛寺不設講堂,一般就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法堂的中央設一座臺,安放案桌(講臺)和法座,臺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后有一個大的屏風,常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2、照堂:


    在法堂之后,兩堂實際上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后者為照堂。寺廟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級別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說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進行,因此設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線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陽光(佛光)普照之意。這里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布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3、講堂:


    亦位于大雄寶殿之后。講堂也是講說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講堂就置于法堂兩側的廂房內,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間兩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說佛經、念經、皈依力戒之所。

    4、經堂:


    為藏(zàng)經之堂和僧眾念經之所。它與藏(zàng)經樓不同。藏(zàng)經樓是寺院圖書館,用以儲藏(cáng)寺院內一切圖書。藏(zàng)經樓則專門儲藏(cáng)佛教經典,《華嚴經》曰:“自歸于法,愿與眾生;深入經藏(zàng),智慧如?!?。漢式“經堂”與藏(zàng)式的“大經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廟里大經堂類似漢式的“法堂”,是高僧說法之所。置于寺內主要位置,開間九到十間,高敞,宏大,可容納2000多人聽講。

    六、四臺

    指樂臺、拜臺、高臺、戒臺四大臺,皆為高臺。四臺名稱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會建其中一種,而兼其它幾種功能。

    1、戒臺:一般稱戒壇,古印度叫“曼陀羅”,中文譯為“壇”。壇建在寺院內地勢較高處,臺子也較高,為僧眾受戒之所。漢式寺院的壇場則建在寺院內空曠之處。凡是禪宗律宗寺院,皆在戒臺前立一石碑,上書“禁葷酒入山門”,稱“戒壇石”。

    2、樂臺與拜臺:樂臺俗稱“月臺”,有的送佛教派又稱“拜臺”,是寺中在佛前舉行宗教儀式時,用來演奏佛教音樂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寶殿之前,其高度與大雄寶殿的須彌座相平。開間一般是三到五間,形狀為方形。正面設一臺階。古剎的東西兩側還有兩部臺階。

    3、高臺:在寺院獨立處建臺,該一般在丈二。臺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組殿宇,是寺內極其尊貴處。主要用來供奉寺內主要佛像,如銀川海寶寺,洛陽白馬寺。唐玄奘曾在白馬寺高臺內翻譯由印度帶來的佛經。

    七、羅漢堂

    羅漢是釋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羅漢,意譯為“殺賊”、“不生”等,為明智應禮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設有羅漢堂,有的還單獨建有羅漢院。

    寺院供奉的羅漢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和五百羅漢。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該寺最有華彩之處,如蘇州的西園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寶光寺,上海的龍華寺,武漢的歸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八、禪房


    又稱禪屋、禪居、禪堂。禪宗寺院以“禪那”為宗旨?!岸U那”意謂“思維”或“靜思”,也就是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要靜居之處,這就產生了禪房。禪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禪人居住之所。

    九、監院、方丈院


    監院是寺院的總管,地位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別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際管理者。唐代以后,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十、大齋堂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就餐,決不能分散就食,所以眾僧人就食處稱之為“大齋堂”。

    十一、藏經樓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后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cáng)佛經之用。在藏(zàng)經閣的兩側,設有配樓或配閣。這種做法后來傳到日本。

    十二、碑樓、碑亭、亭臺


    碑樓是寺院用來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樓閣,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曬雨淋而風化破損。造型多為方形,四面開門,中間端放大碑。碑樓頂部為重檐歇山式,與鐘鼓樓樓頂樣式相似。碑樓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面院子的兩側,數量有一對、兩對、三對。有的寺院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的莊嚴氣象,不在前面建碑樓而在前面兩側建碑廊。作用與碑樓相同。

    【其他布局】

    一、廊院與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組成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宮殿,后來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群房: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軸線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則建在院子四周,或單座,或成排,這類房屋稱之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來接待來訪者。此外也做辦公之用,充當會議廳之類。

    二、供養塔

    佛殿的佛像前設有供桌,桌上放著香花、時令瓜果、布施箱、佛燈等供物。據《法華經》佛前有十種供養:花、香、瓔珞、秣香、涂香、燒香、幢幡、袈裟、技樂、合掌。

    供養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銀銅鐵錫制成,高約0.3米——0.6米不等,內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國清寺皆有供養塔。五臺山南禪寺內為唐代供養塔。

    三、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門前,池的大小視寺的規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門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圍筑上矮墻,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創立,由香客將購來的魚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詔令天下寺院皆設放生池。放生池還能起到貯水作用,可用來救火。設計放生池時就要考慮與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則將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會寺,其放生池為全國最大。

    四、經幢


    寺院建筑中一種石質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下面為基座,基座上面為幢身,最上部為出檐。檐子頂端為幢尖(幢剎)。如果幢身為二層、三層,則在每一層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級寶塔一樣。幢身上刻有經文,所以叫經幢。經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沒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的。多為六角形,六面雕刻經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經幢上不刻經文,甚至連佛像、圖案也沒有,這種經幢叫“無字幢”,只起奉獻供養品作用,并沒有宣經作用。

    五、佛塔


    中國寺廟初期受寺院建筑參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晉唐以后,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塔后來雖失去了寺院中的主體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不少名剎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凈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應縣佛宮寺的木塔,鎮江甘露寺的宋代鐵塔,北京北海妙應寺白塔,普陀山普濟寺的“多寶塔” ,云南大理三塔等。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5732 Second.
    9191精品国产|国产目拍亚洲精品yt166|一本正道久久网综合久久88|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