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6 09:22
什么是羅漢?他們是從什么時候流行的呢?
羅漢是由梵名音譯而來的,乃是阿羅漢的簡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在佛教中的地位僅低于佛、菩薩。在唐代《法住記》載,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十六大阿羅漢,常住世間,戒德清凈,守護佛法,隨緣教化度眾。
原始的小乘佛教認為,每一位佛教徒,根據他修行的程度可分別得到四種不同的結果,每一結果就叫一個“果位”,簡稱為“果”,第四果是“阿羅漢果”,得此果就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永遠不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得了這一果位的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阿羅漢是小乘佛教認可的最終歸宿,目標是自身解脫。后來,大乘佛教成為主流,對阿羅漢也提出了新要求,即不再追求,即不再追求一已之涅槃寂靜,而應住世間弘法護法。
羅漢的藝術形象出現的較晚,據《宣和畫譜》記載,后梁畫家張僧繇曾畫過十六羅漢像,這是關于羅漢藝術形象的最早記載。五代時,對羅漢的崇奉開始流行,有不少畫本、石刻傳世。五代時高僧貫休,所繪的十六羅漢像為羅漢畫像中的名作。兩宋時期,羅漢成為主要的佛教藝術題材,創作了大量羅漢像,常見于佛教寺院中。宋代以后,羅漢的信仰逐漸式微。
羅漢的形象與造形一般是怎樣的呢?
羅漢通常是剃發出家的比丘相,沒有佛、菩薩的相好要求。光頭無肉髻,身著僧衣,簡樸清凈,睿智安祥,姿態隨意。羅漢的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十六羅漢像、五百羅漢像等。在我國寺院中常供奉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等。漢地民間最流行的羅漢像是布袋和尚、阿難、迦葉、降龍、伏虎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