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5 10:58
佛陀的十大弟子分別是: 摩訶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須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陀尊者、優婆離尊者、阿尼律陀尊者、迦旃延尊者。
迦葉: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中的五位稱做迦葉的人,他們是:摩訶迦葉、優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十力迦葉。 這里所說的是摩訶迦葉,又稱大迦葉。據《佛本行集經·大迦葉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記載,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原為外道, 后皈入佛門,常修“頭陀行”,苦行有德,少欲知足,被稱為“頭陀第一”,受到佛陀的贊許,稱他是“大行淵廣”。迦葉是佛陀生前最喜歡的弟子之一相傳有一次 在靈鷲山大會上,釋迦高登法座,拈花示眾,策笑不語,眾人不得其解,唯有迦葉心領神會,故獨得佛陀“心傳”,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佛 陀滅度后,迦葉成為原始佛教教團的領袖,相傳由他主持了在王舍城召開的記誦佛陀生前說法的集結佛經大會,參加會議者達五百余人。結集時,先由阿難和優婆離 分別誦出釋迦生前所說的佛法和戒律,然后由大家共同審定,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佛經最初形式。
阿那律:亦名“阿尼律陀”,意譯“如意”、“無貪”。據《佛本行集經》卷11、19和《大智度論》卷三等記載,迦毗羅衛國人,與釋迦牟尼是同鄉,甘露飯王 之子,釋迦牟尼的堂弟。傳說他出家之初,懈怠貪睡,受到佛陀的斥責,后發誓改掉貪睡惡習,日夜不眠,勤奮修行,勇猛精進,獲得了“開眼通”的神異功能,能 徹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被稱為“天眼第一”。
須菩提: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據《撰集百緣經·須菩提惡性緣》、《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傳說他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緣起性空之義,故稱為“解空第一”。
富樓那:“富樓那彌羅尼子”和簡稱,意譯“滿慈子”。據《佛本行集經·富樓那出空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迦毗羅衛國人,國師之子,婆羅門種姓。據說他 一出家即證阿羅漢果,對釋迦牟尼的教法理解甚深,又善于音樂吟頌,因善于講解佛教義理,辯才無礙,被稱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舊譯“旃迦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亦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28等記載,古印度 阿盤提國人,婆羅門種姓。原為外道弟子,后從釋迦出家。相傳他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常常獨發奇論,頗有新意,而且還有先知先覺預測未來的本領,被稱為 “論義第一”。
優婆離:又作“優婆利”、“優波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據《佛本行集經·優婆離因緣品》、《五分律》卷三等記載,古印度迦毗羅 衛國人,宮延理發師出身,首陀羅種姓。悉達多王子出家時就跟隨出家,出家后奉持戒律,從不觸犯,被稱為“持律第一”。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負責誦出 戒律。
羅侯羅:亦譯“羅護羅”、“羅怙羅”,亦譯“覆障”“障月”、“執月”等,也稱“羅云”。據《佛本行集經·羅侯羅因緣品》、《翻譯名義集》卷一等記載,是釋迦牟尼 未出家時和夫人耶輸陀羅所生之子。釋迦成道后返回家鄉,將15歲的兒子度化為僧,據說這是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 “密行第一”。
目犍連: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釋迦牟尼后,侍佛左邊。傳說其神通廣大,稱為“神通第一”。
舍利弗: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為“智慧第一”。
阿難陀:略稱阿難,意譯“歡喜”、“慶喜”。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成道回鄉時跟從出家。25歲起侍從釋迦25年。曾勸請釋迦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從此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F存佛教經典以“如是我聞”四字為卷首語,以表明經文內容確系阿難陀親耳聽佛所說。謂其長于記憶,稱為“多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