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12
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
2025-06-09
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
2025-06-08
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
2025-06-07
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
2025-06-05
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
2025-06-04
?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
2025-06-03
雷神的起源及傳說
2025-06-02
東岳大帝是哪位神?
2025-06-01
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
2025-05-30
發布時間:2019-08-24 14:30
佛教美術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透過雕像彩繪等形式,來闡述佛法的深厚義理;它最吸引人、令人驚嘆不已的,卻是其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世界,能深刻地釋放出人類平凡生命中不朽的智慧與精神,完成所追尋的理想境界。自喻為迎向晨曦的國家—大韓民族,位于亞洲東北部的朝鮮半島,過去千余年以來,佛教曾活躍在這寧謐神秘但持續動蕩的東方國度里,而隨其信仰的發展,深植于斯的力量,所凝聚的宗教體驗,完成了璀璨耀目的佛教藝術。
韓國的文化,雖然是以其本島的土著信仰為基礎,融合西伯利亞、佛教和儒教文化所形成,但不可否認,佛教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根源之一。日本學者柳宗悅曾說過,韓美術的特色是信仰、生活、美術三者合一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美術品幾乎皆因信仰或生活所需而誕生。故欲知韓國美術,不能不先了解佛教美術。翻開韓國美術史,可以發現佛教美術占了相當多而且重要的篇幅;佛教美術不但是韓國美術的根源,也是韓國美術的精華。過去韓國因地緣上的關系,與中國文化脈絡相連,也曾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橋梁,但因對它的不甚了解與印象模糊,感覺既親切又陌生。故今日當我們探索韓國佛教美術之際,不應視其為一種地域性文化的呈現,或是附屬于中國文化之下的旁支;惟有尊重了解其特有的風格與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才能有助于架構佛教藝術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發展的體系和全貌。
[自中國傳來樣式的影響]
(1)最初有關佛像傳入的記載
佛教傳入韓國之前,大韓民族所信奉的是天、地等自然神祗崇拜及其開國始祖的本土信仰。佛教傳入以后,對原有信仰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也影響了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因佛教信仰所產生的文化活動。韓國佛像的出現,一般認為在三國時期佛教的傳入以后,三國之中高句麗是最早接觸到佛教的國家,據《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年),中國的秦王苻堅派遣使節及沙門順道,贈送佛經和佛像到高句麗,之后374年高句麗王為安置來度化的僧侶,創建肖門、伊弗蘭兩寺,為海東佛法之始。百濟則在枕流王元年(384年),印度沙門摩羅難陀,自東晉孝武帝時來境內度化以后接納佛法,諸王“以土木為神像,率百官祭之”、“穿金以建珥堂,鑿玉以立寶塔”,可知隨著佛教的播散,開始筑建佛寺安置佛像,造塔供奉舍利。三國之中新羅雖較兩國稍遲至一世紀后,才于法興王十五年(528年)自梁獲得信奉佛教許可,但后來佛教的發展卻最為蓬勃興盛。
阿彌陀如來坐像-木雕貼金佛像
高麗(約10世紀)像高278.0厘米
浮石寺,慶尚北道
(2)中國樣式的傳來與接納
朝鮮半島出土年代最早的佛像,是1959年在漢城市,(今首爾)纛島所發現的“金銅佛坐像”,此像高僅5厘米左右,非常小巧;佛身著通肩法衣,手持禪定印端坐于方形臺座上,臺座左右兩側各以獅子裝飾,與推測為中國中原最早的金銅佛像(后趙建武四年金銅佛)(338年),都是屬于4世紀至5世紀間北魏流行的佛像樣式。此像可能是百濟仿的中國佛像,亦有可能是通過當時與北魏密切往來的高句麗所作,而后傳入百濟活動的漢江流域,但韓國美術史學者金元龍則認為外來(中國)的佛像可能性較高,推測當時隨著佛教的傳入,自造像已十分發達的中國,傳來不少這種小型且便于攜帶的金屬制佛像。從這尊約為4世紀的小佛像,到有確實紀年銘,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韓國佛像(延嘉七年銘金銅如來立像)(539年)的出現,之間雖隔著一段不算短的無佛像空白期,但其間仍有不少與佛教有關的文物出土,如廣開土大王碑文、高句麗瓦磚、古墳壁畫、冠飾等。以“延嘉七年銘金銅如來立像”已具有韓國佛像的格局看來,這近百余年應是韓國佛像的醞釀時期,一方面以來自中國的小金銅佛像,作為佛像打造的主要依據,另一方面中國風格的佛像樣式也很快被內化,形成具有本土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的作品。
朝鮮半島現有為數不少的禪定印如來佛像,如6世紀高麗“金銅禪定印如來坐像”,高出的圓形肉髻,頭部向前微俯冥想,持禪定印的雙手,看起來略大,但裳懸座流垂而下的衣褶,飄逸變化,給人華麗的感覺。
銅雕貼金佛像